鄭成功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他戎馬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收復臺灣,結束了荷蘭人在臺灣的殖民統治。

鄭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 ,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歷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臺灣自1624年(明天啟四年)起就被荷蘭殖民主義者占據了,于是,鄭成功決定親自攻打臺灣,趕走侵略軍。
1661年農歷三月,鄭成功帶領二萬五千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軍隊抵達澎湖時,海面上突然刮起大風,鄭軍的軍船無法行進,只好停駐澎湖,等風停下來。停駐數日后,鄭軍軍糧消耗殆盡,如果繼續留在澎湖不但會動搖軍心,還會貽誤戰機。于是,鄭成功當機立斷,下令強渡臺灣海峽。三月三十日晚,鄭成功親自率船隊同風浪搏斗了半夜,終于在四月初一抵達鹿耳門港。
荷蘭人在臺灣修筑了兩大防御要塞:一是位于臺江西側的臺灣城,一是位于臺江東側的赤嵌城。外海進入臺江的航道地勢險要,且航道又窄又淺,只能過小船,大船要等到漲潮時才能通過。荷蘭人以為有這樣的天險,再加上臺灣城和赤嵌城的炮臺作掩護,鄭軍不可能登陸。事實上,鄭成功已經探明該地每月初一會漲潮,為了趕上漲潮,才冒著風浪從澎湖趕到鹿耳門港。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門港潮水果然猛漲,鄭軍的戰艦順利通過荷蘭守軍認為不能通過的航道。接著,鄭軍分兵兩路,主力從禾寮港勝利登陸,準備從赤嵌城的側后方發起進攻。鄭軍的到達受到臺灣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們爭先恐后地幫助鄭軍登陸,并協助鄭軍將赤嵌城團團圍住,從而切斷了赤嵌城與臺灣城的聯系。四月初六,赤嵌城的荷蘭守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獻城投降。
占領了赤嵌城之后,鄭軍便以此為據點由海、陸兩面圍困臺灣城。鄭軍士兵眾多,考慮到軍隊給養的問題,鄭成功本想速戰速決,一開始就對臺灣城發起猛攻,迫其投降。但是臺灣城經過荷蘭人長期經營,十分堅固,而且荷蘭軍隊火炮精良,荷蘭守軍負隅頑抗,鄭軍損失慘重。鄭成功遂決定改變策略,對臺灣城長期圍困,同時為了解決軍糧的問題,派兵士就地屯田,征收錢糧。五月二日,鄭軍的第二批部隊抵達臺灣,增強了鄭軍的兵力,也暫時緩解了軍糧危機。在圍困臺灣城之余,鄭成功不忘加強軍隊建設,整頓軍隊,進一步改善軍民關系,為經營臺灣做準備。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五月初五,鄭成功改赤崁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敵軍守將描難丁戰敗投降。于是成功留部將楊朝棟守赤嵌樓,親自率軍乘勝進攻赤嵌城。然而揆一仍然企圖據險頑抗,成功命令大軍把赤嵌城嚴密包圍起來,發炮向城里進攻。赤嵌城被圍困了七個多月,敵軍官兵死傷一千六百多人,最后荷軍水源被鄭軍切斷,揆一只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蘭援軍遭遇強風侵襲,被迫離開大員海岸。八月中旬,荷、鄭兩軍于臺江內海展開激烈海戰,鄭軍大獲全勝,擊沉一艘荷蘭軍艦,并奪取船只數艘,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荷蘭大員長官揆一投降條約上簽了字。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鄭成功屈服,揆一率領殘敵五百人狼狽退出臺。
鄭成功驅逐荷蘭,收復臺灣后,實行了以下措施:
1、政治措施。鄭成功收復臺灣后首先是建立政權,廢除荷蘭侵略者的一切殖民體制和機構,他以赤嵌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府為承天府,縣為天興縣、萬年縣。天興縣管北路,萬年縣管南路。也在島上設立了一個安撫司,專門管理這個地區的事務。從此臺灣建立起與祖國大陸相同的府縣制度。
2、民族政策。鄭成功率部進入臺灣后,嚴以治軍,下令不許騷擾高山民族,不許侵占高山民族的耕地。還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區設鄉塾,送子女入學者可減免賦稅和徭役 。
開發寶島
首先是積極推行屯墾制度,寓兵于農,以解決缺糧問題。鄭成功在臺灣大力推行屯田,這寓兵于農。幾年以后軍隊不但可以自給自足,而且還有余糧上繳給政府。其次是鼓勵大陸沿海居民到臺灣從事開墾。幫助高山族提高生產技術。
在鄭成功父子的經營和臺灣各族人民的努力下,臺灣逐漸擺脫了落后狀態,趕上祖國大陸其他富庶地區,成為祖國一座美麗富饒的島嶼。
后人為紀念鄭成功,如閩南地區的泉州、廈門,臺灣等多地修建紀念館,雕像等。
德化白瓷《馬上成功》欣賞:

作品名稱:馬上成功
作品規格:28*14*36 底座高4.3cm
材質:中國白,德化瓷

精選優質高嶺土,瓷質溫潤








德化白瓷作品《民族英雄鄭成功》欣賞:

民族英雄鄭成功
長寬高14*17*39.5cm 底座高4
材質:中國白 德化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