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鵬飛:我把德化白瓷賣到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
福建泉州德化是“中國陶瓷之鄉”,德化陶瓷以白瓷著稱,溫潤如玉、叩擊如磬,早在宋元時期就享譽海外,是福建泉州作為對外貿易的“爆款”產品之一,被西方人稱為“東方藝術珍品”,尤其是白瓷花主題的作品,被譽為“永不凋謝的鮮花”。手捏是靈魂所在,細節令人嘆為觀止。
如今的德化,陶瓷仍這個縣城里最大的生意,陶瓷企業有4000多家,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從事著和陶瓷相關的工作。作為土生土長的德化人,30多年前,鄭鵬飛的陶瓷夢就是從這里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鵬飛說,讀懂“德化白”,一定要來看看月記窯,這座古窯有400多年的歷史,是福建泉州德化保留完整的古法柴燒龍窯,也是德化窯的“活化石”。幾百年前,正是像月記窯這樣的龍窯燒制出來精美瓷器,讓德化瓷遠銷海外,并受到歐洲貴族的青睞,被譽為“白色的金子”。1971年,鄭鵬飛就出生在距離月記窯不遠的一個村莊,這里也是他對制陶工藝最早的記憶。


20世紀80年代末,鄭鵬飛兄弟姐妹幾人在德化成立了一個家庭作坊,為當地陶瓷企業生產包裝盒。直到1992年,一次參加廣交會的經歷,讓他們嗅到了陶瓷在海外市場的無限商機。1998年,在一位客戶的邀請下,鄭鵬飛決定去德國發展,開始自己在海外的創業之路。不過,面對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等問題,鄭鵬飛將如何快速打開海外陶瓷工藝品市場?


大興堡位于福建泉州德化縣三班鎮,始建于康熙年間,由鄭鵬飛的先祖鄭延理和鄭展樞父子建造,是當時德化的陶瓷出口貿易集散地。明清時期的德化瓷就是從這里出發,通過肩挑背扛、翻山越嶺運到港口,再銷往世界各地。這里也見證了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盛況。鄭鵬飛從小就聽長輩講述著大興堡將德化瓷出口海外的故事,這種“外貿基因”深深根植在他的記憶當中。


孫達峰:我們村的這所小學得到了數百位僑親的接力相助
泉州南少林寺是中國南方武術的發源地,始建于唐代,歷經千年歲月變遷,一代代泉州人用心呵護著這座古寺,而南少林武術所傳承的自強不息、勇敢拼搏的精神也同樣滋養著這片土地。對于澳大利亞華僑孫達峰來說,泉州南少林寺是他每次回到家鄉總要拜訪的地方,那么孫達峰和這里有著怎樣的緣分呢?

20世紀90年代末,孫達峰來到澳大利亞墨爾本,想要從事擅長的裝修行業,但是因為澳大利亞對裝修行業的認證體系不同,他的從業資格得不到認可,想要工作就必須重新考取證書,而這需要5年的時間。異國他鄉,四處碰壁,他該如何扭轉局面?

孫達峰家鄉的木雕,歷史有一千多年,可以追溯到唐代,號稱“全世界每四座寺廟的木雕佛像,就有一尊出自張坂鎮”。一個個古樸淳厚、精巧生動的木雕形象也體現出手工藝人的匠心獨運以及泉州人對于生活的熱愛。孫達峰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整整考察一年時間,了解了當地人需求后,他想到了做家鄉木雕產品的外貿生意,那么泉州木雕有著怎樣的魅力呢?

孫達峰的家鄉泉州臺商區張坂鎮崧山村有1700多人口,僑鄉的民風質樸,世代相傳的祖訓就是發揚華僑精神,族親要團結,有一份光發一份熱。村里唯一的小學崧山小學,是村里的老一輩華僑孫慶珍于1940年籌資建立的。那么這所山村小學,為什么在近百年來得到數百位僑親的接力相助?

福建泉州的洛陽橋有900多年歷史,被稱為“海內第一橋”,泉州人用他們的智慧和堅韌守護著這座古橋。每次回老家,孫達峰總有幾個心愿要完成,其中一個就是到洛陽橋上走一走,他還有哪些關于家鄉的愿望呢?

《華人故事》四集系列節目
《根在泉州》每周六 13:00
與您分享
泉州籍華僑華人的奮斗故事
第三集 4月8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