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末,第一批中國紅瓷器從長沙走入國內市場。此后,產業規模迅速擴張,銷售市場遍及全國,并有少量出口。
中國紅瓷的生產關鍵在于紅色釉料的配制。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紅色釉料技術經歷了第一代、第二代到第三代的發展過程。中國紅瓷釉料的色基目前都是用硫硒化鎘紅顏料,簡稱硒鎘紅,可分為非包裹色料和包裹色料。硒鎘紅的優點是發色純正,缺點是不耐高溫,650℃以上開始分解。經過硅酸鋯包裹處理后的硒鎘紅色料,可耐1200℃以上的高溫。

低溫紅釉
第一代紅色釉(或稱低溫紅釉) 采用非包裹色料配以低熔點基礎釉,在隧道窯中以700℃~780℃快速燒成。產品發色較好,釉面光潔,適合小器形的批量生產。缺點是鉛、鎘熔出量大,釉面二次加工(烤金、烤花)因成釉溫度低于800℃而受到限制,只能烤玻璃金,烤花與釉面結合不夠牢固,容易脫落,不適合制作高檔精品,另外大器型燒制困難。

中溫緩分解釉
第二代紅色釉(或稱中溫緩分解釉) 同樣采用非包裹色料,配以少量鈮、鉭等稀土元素作為負催化劑以減緩硫硒鎘的高溫分解,燒成溫度1050℃左右,發色較好,釉面二次烤金、烤花可在800℃左右完成不受限制。其缺點也是明顯的,其一,為了保護負催化劑的作用,基礎釉的成分受限,導致釉料在燒成溫度區間流動性不佳,釉面不平整,易產生桔皮釉現象;其二,燒成溫度下色料的分解并未停止,特別是色料氧化分解后硫以氣態氧化物析出,產生氣孔,并因釉料流動性差而不能及時閉合,導致釉面留有“針孔”。上述缺陷使二代釉的釉面質量一直差強人意,同時二代釉產品必須用特制窯爐燒制,窯位利用率低,不適合批量生產。

高溫包裹釉
第三代高溫包裹釉料 采用包裹色料配以高溫基礎釉,燒成溫度達1200℃,發色好,釉面光潔平潤,釉面烤花、烤金不受限制,并且燒制可用現在通用的工業窯爐。色料經過包裹處理后墊穩性提高,另一突出優點是高溫下不與其他色料反應;谶@一優勢,長沙錦東公司開發出大紅釉中彩技術,產品已投放市場,該項技術已申報國家專利。

偽劣瓷器
中國紅瓷產業是陶瓷行業的一支新秀,為古老的陶瓷行業帶來了勃勃生機,同時缺乏統一的規范與行業管理,產業整體的信譽度正在下降。長此以往,優勢技術企業不能夠成長,劣質產品不能淘汰,必將對中國紅瓷產業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制定相應標準,規范生產和市場,保護產業的健康發展是當務之急。